化工机械设备网【登录】【注册】

首页-资讯-技术-企业-商城-品牌-样本-展会-样本-人才- 手机版
视环会——环保行业线上展会
本站服务网站帮助会员服务

新闻首页|热点关注|市场分析|产品测评|明星企业|本站速递|新品动态|协会新闻|政策法规|编辑视角|会展资讯|一周看点

精彩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化工机械设备网>资讯中心> 行业精英>张欣
张欣
——SOHO中国张欣:信仰了 幸福了

2011年03月21日 10:14  化工机械设备网  浏览次数:5135
分享:

  1
  
  与其说张欣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倒不如说她很真实,很自我。
  
  在SOHO中国位于“朝外SOHO”现代主义风格的办公室里,整个空间以白色为基调,落地窗从天花板直伸到地面,光线将房间照得通亮。宽敞的走廊一侧,摆满了供来访者休憩的咖啡色沙发和白色的桌子,穿着时髦的职员和年轻的外国人不时穿行其间;而在另一侧的落地窗前,有几张即将亮相的新项目设计图,以及几只摇头摆脑的小猪雕塑。
  
  整个空间宁静,舒适,洋溢着强烈的现代感;而在窗外的朝外大街上,却是一片车水马龙,穿梭来往的行人步履匆匆。
  
  张欣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里。今天,她所展现出来的国际化的一面,与她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
  
  她的出身并非豪门望族,虽然祖上在缅甸定居经商多年。上世纪50年代初的反华热潮,迫使她的父母回到中国,他们在北京结婚,成了外文局的两名翻译,之后在1965年生下了女儿。后来,他们因为文化大革命所显露的两种不同信仰而分居。张欣说,她母亲曾给周恩来和邓小平做“缅语和汉语的双向翻译”,父母终离婚后,她跟着母亲去了一所位于河南的干校。转了七八次学后才读完小学。
  
  在查建英所写的《龟的故事》一文中,描述了张欣小时候的艰辛生活——
  
  “她的母亲,一位脾气急躁、工作勤奋的妇女,只要觉得带着女儿不方便,就把张欣寄放在某个亲戚或朋友家,换了很多不同家。张欣说,她小学就转过七八次学。甚至1972年她们母女回到北京后,生活仍然艰难。她回忆那时的日子:‘开始的时候,我们就睡在办公桌上。每天晚上,我们把字典铺在桌上,就躺在字典上面。’”
  
  后来,她自己也回忆说,“那时候尽管在城市,但是生活很穷,每个月分得一些米、面和油,另外每年可获分发一斤鸡蛋和一些水果。但那时没有冰箱,水果不易保存,我们见地面较凉,于是就把水果分开放在地上,每天翻一翻。”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人们普遍怀有崇高的理想,要解放全人类,至少在精神层面上是富足的。
  
  1980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打开,14岁的张欣,于是跟着母亲到了香港,那时候她们蜗居在一间极小的房子里,身无分文。母女俩开始在纺织厂流水线上打工。
  
  张欣在香港的生活是再简单不过了,白天在位于新蒲岗的工厂打工,晚上念夜校学英文。她后来在采访中坦言,到了香港,一下子从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中掉下来,变为一天到晚盘算着做了多少件货赚了多少钱的流水线女工。“但我不觉得苦,人要能屈能伸。大到能看全世界,小到能看清每个点,我这个人的伸缩能力很强。”
  
  当然,在香港打工经历,也让她见识了社会下层及新移民挣扎求存的状况,培养了她的生存能力。她说,“很普通的人我也能看到他特别的地方,很国际的人也能看到他普通的地方。所以,后来选择与潘石屹结婚,很多人也问为什么,但我就是看到他的特别之处。”
  
  她和潘石屹的婚姻还是后话。当时,这个在电子厂担任仓库文员的小姑娘,正在暗恋着夜校里的数学老师。如果不是一个儿时伙伴的偶然到访,张欣的生命轨迹可能就会长期定格在了香港。
  
  这位儿时伙伴会说英语,上过大学,他告诉张欣:“你在这里的生活太糟糕了,你应该去美国。”
  
  深受震撼的张欣去了英国。当时,她在剑桥的一家秘书学校读了几年英文后,获得一份奖学金并进入了苏塞克斯大学。这所大学云集了众多英国左派知识分子,张欣的左派教授们大都参加过1960年代的运动,他们脑子里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对共产主义怀着一腔浪漫的阐释。张欣就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完成了她的经济学本科学业。
  
  她说,“欧洲的教育很重视启发,一开始我不习惯。上课时老师总是不断提问题,问了后我回去改了答案,回来后他又问更多,过程中不断启发我的思想。”
  
  1991年,张欣从苏塞克斯毕业,接着在剑桥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剑桥是一所充满了浪漫人文主义思想的学府。张欣亲眼目睹教授们如何在没有写论文的压力下,安静地探求人类未来的发展。
  
  她在剑桥遇到了一批后来对中国改革进程产生影响的中国学生,就在他们中的很多人逐渐失去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时,她却愿意保留对共产主义的情结,并如饥似渴地吸收欧洲浪漫主义的养分。
  
  硕士学业还没结束,张欣就被巴林银行相中,原本是去巴林香港分公司工作,没想到她所在的部门被高盛收购,她阴差阳错地成为高盛一名年轻的分析员。
  
  离开高盛后,她加盟旅行者集团,成为一名年薪将近20万美元的投资银行家。1994年5月,她在剑桥的同学张维迎建议她去中国考察一个名叫“万通”的公司。在回国的飞机上,她翻阅万通的资料时,为这家公司“披荆斩棘,共赴未来”的口号所展现出的奋进精神而感染——在华尔街,她每天和言语粗鲁、嫌贫爱富和不择手段的竞争打交道。而在中国,她发现了一群和她一样有理想的人!她很急切地想要跟这些人见面,当然,她那时还不知道,自己未来的丈夫就在这些人之中。
  

(来源:中国化机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上一篇:常德传

下一篇:



更多相关信息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机械设备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化工机械设备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化工机械设备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推荐产品
加入推荐 >

化工机械设备网 - 致力推动化机行业电子商务化进程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本站服务|会员服务|企业建站|旗下网站|友情链接|诚聘英才

Copyright hua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法律顾问: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 贾熙明律师

客服电话: 0571-87759927采购热线: 0571-87759927网站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