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驱动分析仪器革新 第十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大会西安开幕
2025-11-11 11:37:53化工仪器网阅读量:4229 我要评论
2025年11月7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承办的第十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大会(ACAIC2025)在陕西西安斯瑞特国际大酒店正式开幕。 










大会现场
本届大会以“AI赋能创新转型”为主题,汇聚了5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分析仪器行业技术突破与产业发展新路径。

大会主席、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贺浪冲教授主持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由大会主席、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贺浪冲教授主持,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方向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单文华教授、陕西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杨世宏分别致辞,从行业发展、高校支撑、地方资源三个维度传递发展思路。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方向研究员致开幕辞
方向主任在开幕辞中指出,过去十年是我国分析仪器技术与国家科技创新事业同频共振的十年,实现了从技术跟跑到部分领域并跑,甚至反超的跨越。当前,AI、大数据、量子传感等前沿技术正以颠覆性力量重组分析仪器行业未来,而国家“十五五”规划将高端仪器列为关键核心技术,凸显其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新质生产力中的战略价值。他进一步拆解行业三大核心趋势:其一,智能化成为仪器进化新内核;其二,高端化与国产化协同推进;其三,跨界融合催生新范式。同时,他也坦言行业在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核心部件研发、原创性仪器开发等方面仍存在短板,而本次大会正是通过思想碰撞探寻破解之道的重要平台。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单文华教授致欢迎辞
单文华教授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开篇,强调分析仪器在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基础支撑作用。他详细介绍了西安交大在仪器共享领域的实践: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这一国家级平台,学校建成总价值2.65亿元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打造1.2万平方米的“科研宝藏库”,构建“设备共享+技术支撑+检测认证”三位一体服务体系。目前,中心已向社会开放101台(套)尖端设备,年均服务超2万人次、测样量突破10万个,不仅为中小企业破解“买不起、用不上”高端设备的困局,更直接支撑了陕西镁产业标准研制、环境新污染物检测等一批关键技术突破。单文华表示,学校愿以本次大会为契机,与行业同仁共筑学科交叉创新生态、共建仪器共享与转化平台、共育高水平创新人才。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杨世宏致辞
杨世宏聚焦地方资源优势与合作机遇。他介绍,陕西作为我国科教高地与国防工业核心基地,在分析仪器领域沉淀了深厚创新底蕴。为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陕西已推出技术托管平台等突破性举措,实现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助力行业攻克技术瓶颈、提升协同效益。当前,陕西正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集群对高端分析仪器的需求持续扩大,为行业提供广阔市场空间。杨世宏提出三点合作倡议:一是共建高端创新平台,联合国内外高校、龙头企业与陕西科研院所组建分析仪器创新中心,集中攻关核心零件、高端传感器等“卡脖子”技术;二是共促成果落地转化,依托地方政策支持,推动更多先进仪器技术在陕开展应用试验;三是共育复合型人才,联合培养兼具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开幕式过后,大会共安排14场大会报告。报告期间,“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正式颁布。表彰在过去一年中为中国分析仪器技术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总干事吴爱华详细介绍了该奖项的背景与价值。
上午安排4场大会报告,四位专家聚焦AI与分析仪器融合的核心方向,从技术原理、行业需求、实践应用等层面带来深度分享。

报告人:西安交通大学、鹏城实验室/琶洲实验室(黄埔)徐宗本院士
报告题目:大模型原理及其赋能模式
报告题目:大模型原理及其赋能模式
徐宗本院士首先概述大模型的基本原理与发展趋势,指出以生成式AI为核心的技术正深刻改变科研范式、创新范式与生产方式。随后,他重点分享了四大赋能实践模式,包括大模型驱动企业/行业专有知识库构建、企业级大模型应用操作系统、分诊式大小模型协同赋能工业过程和数字经济的双移动平台模式与实践等。徐宗本院士表示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并建议行业将AI发展列为“一把手工程”,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引领”建好“司令部”,选准算力中心、产业园、孵化器等转换点,培育专业技术队伍实现持续发展。

报告人:清华大学化学系李景虹院士
报告题目:面向生命健康的智能生物分析化学
报告题目:面向生命健康的智能生物分析化学
李景虹院士指出生命系统的多层次复杂性,强调分子与细胞层面的微观研究对揭示生命现象本质的重要性。他介绍,借助新兴的单细胞成像、单分子测序等高精度工具,研究者们得以洞悉生命最细微的运作机制。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与准确性,为实验与分析过程提供了智能化与创新型解决方案。从复杂生命现象解析到精准医疗诊断,再到新药研发与个性化健康监测,智能生物分析化学正为生命健康领域带来深刻变革,为人类健康福祉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报告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四处王勇主任
报告题目:仪器创制-化学测量学的重要使命
报告题目:仪器创制-化学测量学的重要使命
王勇主任表示,化学测量学发展始终面向科学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突出原创方法学研究,注重学科交叉与数智赋能,重视基于新原理的仪器与关键部件创制。他详细介绍“十四五”期间基金委化学部在化学测量学领域的仪器相关项目资助情况。对于未来发展,他提出“原理突破+需求牵引”双轮驱动路径,明确三大发展方向:发掘新原理与新效应、迈向极限检测与生命深处、推动智能集成与范式革命,从而推动科学发展,解决社会重大需求。

贺浪冲教授介绍,细胞膜色谱技术是研究药物与细胞膜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在药物筛选中具有关键作用。在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其团队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AI算法深度集成,构建智能化数据分析与预测模型,开发出新一代智能化细胞膜色谱分析仪。该智能分析仪不仅可极大提升传统细胞膜色谱的检测效率与信息挖掘深度,更有望重塑药物早期发现的范式,成为连接体外筛选与体内药效的关键智能桥梁,为AI在精准医学中的应用提供新范式。
据悉,本次大会将持续至11月8日,除大会报告外,11月8日还将设置九个专题论坛,涵盖药物研发与仪器创新、AI+质谱、热分析与联用仪器、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等核心议题。同时,11月7日至8日期间,大会同步举办仪器及部件展览,集中展示新技术产品,为参会者提供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的线下平台。

现场展览
下午继续开展10场报告,化工仪器网作为大会合作媒体,将继续带来精彩的大会报告和专题论坛报道,请持续关注。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机械设备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机械设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机械设备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相关新闻
-
ACAIC 2025大会报告亮点密集 AI赋能、国产化成创新关键词
11月7日下午,第十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大会10位学界与产业界专家继续围绕“AI赋能 创新转型”分享成果。内容涵盖蛋白质组学对国产质谱的启示、中国仪器企业破局路径、国产仪器应用示范、多模态大模型创新范式等,还提及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为分析仪器发展提供多元视角。- 2025-11-11 11:37:53
- 4350
-
为支持这一转型,西门子与 NVIDIA 正加强合作,以加速工业 AI 革命——推动在全球范围内建设更智能、更节能的工厂。
- 2025-11-11 11:37:53
- 11471
-
2025 中国工业 AI 大会的举办,将为我国工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工业领域在智能化浪潮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 2025-11-11 11:37:53
- 17649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