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化工机械设备网>技术首页>技术交流

深圳市冠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长春朝阳分公司

企业直播推荐

更多>

产品推荐

更多>

关于玉米存储过程中水分损耗的计算

2019
04-18

10:12:28

分享:
477
来源:深圳市冠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长春朝阳分公司

 
  玉米在存储过程中由于水分的减少而发生存储水分损耗成为为常见、也是主要的原料损耗因素。但是目前我们对水分损耗的计算,无论在认识上和实际操作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人经过查阅相关资料以及结合实际调查得出心得予以探讨。
 
  目前我们为习惯的而且常用的一种简单计算方法为:
 
  水分损耗量(△m)=入库总量×(入库水分%—出库水分%)····································(1)
 
  这种方法看似原理简单可行,但其实是错误的,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加以分析:
 
  假设100kg玉米在原入库时水分为15%,存储半年后水分下降至12%,那此时玉米的水分损耗量(△m1)按照计算公式(1)得出:玉米水分损耗量(△m1)=100×(15%—12%) = 3kg。
 
  但是,我们都知道,如果在玉米存储过程中不考虑杂质损耗和自然损耗(即存储过程没有进行清除杂质、鼠害虫鸟啄食也很少),将其忽略不计时,但不管怎样,存储期间玉米的干物质是不会因为存储过程水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再使用干物质折算方法来考虑玉米存储水分损耗量的计算。
 
  现行国家规定粮储单位的水分损耗计算方法为:
 
  水分损耗量(△m)=入库总量×水分损耗率%················································(2)
 
按照这个计算公式,我们计算一下上例中的玉米损耗量:
 
  入库时100kg玉米干物质量为:100×(1—15%) = 85kg。假设当上例中玉米存储半年后水分降至12%时造成的水分损耗量为△m2,则此时原来的100kg玉米的干物质量为:(100—△m2)×(1—12%);即:85=(100—△m2)×(1—12%),由此计算得出△m2=3.4 kg。由此可见如按照计算公式(1)得出的水分损耗量△m1比按计算公式(2)得出的水分损耗量△m2少计了0.4kg。
 
  这一规定的计算方法,从表面看很容易理解,但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用的,而是要有一定的限制条件的。这种计算方法的前提是在玉米存储过程中杂质损耗和自然损耗(即存储过程没有进行清除杂质、鼠害虫鸟啄食也很少)可以忽略不计时,一旦存储过程中杂质损耗和自然损耗过大时,就不能使用。因为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是非专业存储收购单位,无论在软硬件方面都达不到科学规范操作要求,同时作为饲料经营企业,存储过程出入库数量短缺将直接影响到原料的成本价格,因此作为在存储过程中杂质损耗和自然损耗是在所难免而且是不容忽视的。
 
  经过改进的水分损耗量通用计算公式为:
 
  水分损耗量(△m)=入库总量×入库水分%—出库总量×出库水分%······························(3)
 
所以经过公式转换,也可得出发生存储过程后其理论出库量计算为:
 
  因此按照计算公式(3),我们再计算一个实例中的玉米损耗量:假定有某库房入库玉米2200吨,入库水分14.5%,存储半年后(期间曾经烘干、除杂措施)要全部调出,出库总量仅剩2170吨,出库水分为13.5%,试计算存储期间的水分损耗量。
 
  A、用上述计算公式(1)方法计算,其结果为:
 
  水分损耗量(△m)=入库总量×(入库水分%—出库水分%)=2200×(14.5%-13.5%)=22吨
 
  B、用上述计算公式(2)方法计算,其结果为:
 
水分损耗量(△m)=入库总量×水分损耗率%=2200×
=25.4吨
C、用上述计算公式(3)方法计算,其结果为:
 
  水分损耗量(△m)=入库总量×入库水分%—出库总量×出库水分%=2200×14.5%—2170×13.5%=26.1吨
 
  由此可见,3种计算方法中,计算公式(1)与(2)、(3)得出的计算结果差距较大,如果按照(1)计算,其结果必然导致无法弥补的潜亏。虽然(2)和(3)得出的计算结果差距不大,我们不能认为国家现行规定的计算方法有问题,因为我们如果在实际存储过程中杂质损耗和自然损耗往往成为我们原料管理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不能忽略的,所以使用计算公式(3)才能达到具有减少潜亏,以及应用到其他原料上,比如杂粕等原料保管和损耗控制方面起到一定指导意义。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137230772@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机械设备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化工机械设备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化工机械设备网,https://www.huajx.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QQ联系

咨询中心
客服帮您轻松解决~

联系电话

参展咨询0571-81020275会议咨询0571-81020275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