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团队在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3-25 11:13:01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阅读量:15855 我要评论
利用可再生电力通过电化学CO₂还原反应(CO₂RR)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对于可再生碳资源增值具有重要意义。多碳醇(如乙醇、正丙醇等)因具有高能量密度特性及与现有能源基础设施的高度适配性,在清洁能源储存与化工原料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目前,电催化CO₂RR生成多碳醇的主要挑战在于解决C-C偶联与C-O键断裂的竞争机制导致的产物选择性失衡。此外,高电流密度下中间体脱附失控,体系稳定性低,也严重制约多碳醇的规模化生产。因此,开发新型高效催化剂以实现多碳醇选择性突破,成为该领域发展的关键。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化学所胶体、界面与化学热力学实验室韩布兴/朱庆宫团队长期致力于CO₂电催化还原体系创新研究。团队前期聚焦离子液体、水相介质等绿色溶剂体系与电催化剂协同作用机制,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Nat. Commun.,2019,10,3851,Nat. Commun.,2022,13,1965;Angew. Chem. Int. Ed.,2021,60,10977;Angew. Chem. Int. Ed.,2023,62,e202307612;)。通过高效催化体系的构筑,实现了高效电催化转化CO2制备合成气、甲酸、甲醇、甲烷、乙酸及乙醇等重要化学品(J. Am. Chem. Soc.,2023,145,23037;J. Am. Chem. Soc.,2023,145,4675;Nat. Commun.,2023,14,2823;J. Am. Chem. Soc.,2024,146,26525)。
近期,该团队基于前期研究基础,发现稀土元素独特的4f电子轨道特性可精准调控相邻Cu原子的电子密度分布,在电催化反应过程中构建具有动态自修复特性的催化界面,实现了高电流密度条件下CO2向多碳醇的高选择性转化。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利用镨(Pr)等稀土元素独特的4f电子构型和未占据5d轨道特性,通过分步沉淀-煅烧策略构筑具有微观结构缺陷的复合催化剂,在原子尺度上形成高效的不对称活性位点。该催化剂在700 mA cm⁻²工业级电流密度下,多碳醇选择性达到71.3%,多碳醇/乙烯产物比例提升至12:1,单程碳转化效率达44.8%。原位表征与理论计算揭示了反应机制,Pr-O-Cu键合作用形成的动态自修复异质界面能有效调控*CO吸附构型,通过诱导不对称C-C耦合路径并稳定醇类中间体,显著提升多碳醇选择性。该研究为设计高效的CO₂RR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并拓展了稀土基催化剂在电催化中的应用潜力。
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Nature Synthesis期刊(Nat. Synth.,2025,doi:10.1038/s44160-025-00752-4)。文章第一作者为博士后刘霁媛,通讯作者为朱庆宫研究员和韩布兴研究员。

镨铜氧化物异质界面上电催化CO2加氢制备多碳醇的反应机制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机械设备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机械设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机械设备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相关新闻
-
今年以来,北京化工集团紧紧围绕“3 1”业务战略和年度30项重点任务,始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用苦干实干抓生产经营、用改革创新抓问题解决、用底线思维抓安全稳定,圆满完成各项主要经济指标。
- 2025-03-25 11:13:01
- 735
-
2月10日,河南省新材料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新材料集团”)揭牌仪式在郑州举行,该集团是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中原豫资投资控股集团牵头组建的新材料领域省级投资运营平台,注册资本80亿元。
- 2025-03-25 11:13:01
- 643
-
基于增强拉曼光谱的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指纹识别等优点,倍受关注。近十年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这方面取得丰富的技术积累。
- 2025-03-25 11:13:01
- 517
昵称 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