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旺宝明通
当前位置:化工机械设备网>新闻首页>行业动态

能耗和碳排放年均增速断崖式下跌?绿色建筑这份数据透露超多信息

2023-04-10 13:07:33环保在线 Leven阅读量:393 我要评论


导读:基于《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分析,筑节能减排的关键就在于建材以及运行两大阶段。那么,我们就来说一下,建筑行业碳减排的3大要素。

  【化工机械设备网 行业动态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印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以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推进能源节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化石能源消费自然是重点,不过节能、降碳、减排,任何环节都不容放松。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与重庆大学联合发布的《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明确指出,2020年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为22.7亿tce,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 45.5%,其中建材生产和建筑运行阶段的能耗占比是最高的,分别达到22.3%和21.3%。
 
  2020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 50.8 亿 tCO2 ,占全国碳排放比重的 50.9%,同样的,建材生产和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占比也是最高的,分别达到28.2%和21.7%。
 
  可见,建筑节能和建筑碳减排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的研究分析,建筑节能减排的关键就在于建材以及运行两大阶段。此外,业内人士还从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上提出了另一个源头途径——生产和建造模式。那么,我们就来说一下,建筑行业碳减排的3大要素:装配式建筑模式、绿色建材、绿色建筑。
 
  1、装配式建筑
 
  相比传统建筑建造方式,装配式建筑的显著优点就是节省原材料,大量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量,同时施工工地的扬尘污染,噪声污染都会显著改善。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若干意见》就表示,“重污染天气期间,装配式等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在非土石方作业的施工环节可以不停工”,显然,装配式建筑的“绿色”属性得到了权威认可。
 
  数据说:有专家曾粗略测算,采用装配式建筑在建造阶段的碳排放量约能减少20%,全生命周期管控下,碳排放量能减少40%左右。
 
  2、绿色建材
 
  上述意见也在优化构件和部品部件生产方面提到了“推广应用绿色建材”,要求推进绿色建材认证和推广应用,推动装配式建筑等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率先采用绿色建材,逐步提高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
 
  环保在线不止一次分享过绿色建材这个话题,究其原因就是国家支持态度很明确。就在不久前,财政部联合住建部和工信部发布了《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项目实施指南》,此前还召开了政策推进会,表示6个试点2年的探索取得了实效,下一步实施范围将扩大到全国48个城市。
 
  数据说:绿色建材产品认证技术委员会专家测算,在现有建材规模下推广绿色建材,每年在产品生产环节或可减少碳排放量4800多万吨,使用环节大约能减排1300万吨左右。
 
  3、绿色建筑
 
  要说建筑减排的门道可不少,如何在使用阶段减碳,无非就是从能源结构、节水、保温、资源循环再生等环节发力。常见的包括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光伏玻璃、节水器具、节能灯,改良保温系统和通风系统,使用再生水,固废源头减量,再生资源利用,使用绿色建材和节能降噪产品等等。
 
  当然,“绿色建筑”这个概念本身是从全生命周期考虑的,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认证的兴起也进一步倒逼建筑绿色化升级。而除了上述说的,建筑设计端的BIM技术应用,以及建筑智能化的管控也是不可缺少的,或者说重要的“参与者”,助力建筑绿色低碳发展。
 
  数据说:山西太原住建局工程师表示,相较过去不节能的建筑,现在的节能建筑能耗可以降低50%。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相关人员表示,绿色建筑平均碳排放比普通建筑减少20%以上。
 
  纵观15年间的变化,全国建筑能耗扩大了2.4倍,碳排放扩大了2.3倍,年均增速均超过了5%。不过,“十三五”期间,两大数据的增速都有断崖式的下跌,这倒明显证明了近年来我国对于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的管控,支持绿色建材、绿色建筑发展的实质成效。
 
  按照前述报告的结论,建筑材料生产碳排放正步入平台期,建筑业施工碳排放已进入达峰预备期,南方非采暖区建筑用能结构优化效果显著。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然性,必要性,一览无遗。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机械设备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机械设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机械设备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