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环会
当前位置:化工机械设备网>新闻首页>热点关注

中国标准掌握话语权关乎电力设备“出海”

2015-03-19 10:45:13中国化工机械设备网阅读量:1957 我要评论


导读:近年来,我国的核电技术、输配电成套设备、风电光伏设备等在市场上屡遭标准的困扰,导致诸多项目难以落地,甚至夭折。因为无法采用中国标准实施走出去,中国企业在竞争中正面临着众多劣势。

  【中国化工机械设备网 媒体导读】近年来,我国的核电技术、输配电成套设备、风电光伏设备等在市场上屡遭标准的困扰,导致诸多项目难以落地,甚至夭折。因为无法采用中国标准实施走出去,中国企业在竞争中正面临着众多劣势。



中国标准掌握话语权关乎电力设备“出海”
  
  电力设备“出海”是化解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
  
  “中国电力设备产能过剩,但技术*,要以电力为,寻找中国装备走出去的道路。”在看来,以中国装备“走出去”为突破口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能推动更多高附加值的中国制造、中国标准到市场竞争,促进产能合作,实现出口升级、产业升级。
  
  据悉,近年来,国内电力设备企业经历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到参与竞争的跨越式蜕变,具备较强的出口竞争力。电力装备无论在发电设备(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光伏)、输变电设备(包括特高压)、低压电器等细分领域普遍实现了较高程度的自主研发和大规模生产制造经验,技术实力与外资电气巨头可比肩,且国产成本优势更为显著。就发电设备行业而言,我国已连续8年实现每年增长近1亿千瓦的装机容量,巨大产能迫切需要制造企业到市场上发挥效力。
  
  而另一方面,电力设备“出海”也是化解国内电力设备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发电设备产量约1.2亿千瓦,约占总量的60%,相对于年均5000万-6000万千瓦的装机水平而言产能过剩严重,而常规火电机组产能过剩的矛盾更加突出。当前,国内水力发电设备企业已经具备年产2500万-3000万千瓦的能力,而今后几年国内年均水电新增装机需求只有1200万-1500万千瓦左右,大量的过剩产能将另觅出路。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一带一路”规划的实施,电力设备可能以整套设备的形式随着基建“出海”,出口海外是消化产能的有效途径,电力设备产能过剩的问题仅靠国内需求消化是有限的,而海外市场可能是广阔蓝海。
  
  设备企业走出去屡遭标准困扰
  
  由于我国电力设备某些国家标准还与相关标准不接轨,在海外市场销售过程中遇到认证周期长、耽误交货、增加成本等问题,阻碍了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步伐,降低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新形势下,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从初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劳动输出、施工总承包,逐渐转变成为显现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高层次、高技术含量、带有高经济附加值、自主承建EPC(交钥匙)、BOT(建设、经营、转让)等大型项目,而在带有高附加值的市场竞争中,选用何种标准至关重要。
  
  目前来看,中国标准“走出去”面临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文化、挑战欧美标准的既有模式、语言等方面。中国标准“走出去”是企业落实走出去战略的关键所在,更是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面临的主要瓶颈。作为企业的任务就是做好项目、扩大市场、提高品牌优势。
  
  中国标准实施走出去利处颇多
  
  以中国标准实施走出去战略,从近期来看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大力获取国外项目,进而带动我国相关产品、设备、材料、技术、人力资源及管理等带有高附加值的服务业类出口,从过去消耗战、价格战的单一施工承包,转换到以设计、监理为主的密集型承包等方向,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长远来看,以中国标准“走出去”战略,则能够通过中国标准的化,标准的发展,为国家长远发展谋求更多的资源配置话语权,不断提高国家的自主能力。
  
  国家层面而言,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标准的化工作,种衍民建议一是鼓励企业采用“中国标准”落实“走出去”战略,对成功采用中国标准“走出去”、获取海外项目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二是主动参与一些国家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建立,积极参与上的一些标准化的活动,推动中国标准在相关标准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版权与免责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机械设备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兴旺宝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机械设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机械设备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全部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